電子刊物
《華夏教育》第三十一期-2025年-6月
師訓師資,關乎教育素質。本期專題,中小幼同工探討教師培訓課程與教育前線的互動關係,所述所論,切合當下,亦具前瞻意義。
本期刊出多篇英文文章,反映華洋同工皆致力教育,多人更獲集友陳嘉庚教育基金表彰,本刊亦報道香港教育界走訪陳嘉庚故里親炙感天動地的「嘉庚精神」。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40}
《華夏教育》第三十期-2025年-5月
人工智能(AI)的應用千姿百態,它將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教師的超級助理還是人類的超級敵手,本期專題作多層次探討。Al也成了歹徒從事電騙的新途徑,必須正視!幸好人間有愛,「交流協作」、「教育心法」、「教學心得」盡見教育滿溫情。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39}
《華夏教育》第二十九期-2025年-4月
電影《破‧地獄》、《哪吒2》叫好又叫座,本期專題多角度探討這個文化現象及其啟示。敢闖敢創破困局,推陳出新開生面,期待香港教育出一個「哪吒」。華夏教育機構正式設立「華夏大講堂」,曾鈺成會長率先開講在香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來也要繼往,本期細述首批內地專家教師來港協作的歷史意義和貢獻,可喜是協作計劃二十年來從不間斷,《華夏教育》今年起開設專欄「交流協作」,冀為兩地學界專業互動增添平台。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38}
新聞資訊
教育要STREAMLINE
教育要STREAMLINE 曾鈺成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會長 摘要:我們開始時重點突出STEM,重視數理教育;然後加上一個A,再加一個R。自然有人會問,還有其他重要內容要加上去嗎?例如要不要加上國民教育?我想,「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已去到STREAM,不妨再加上其他字母。反正STREAM這個字沒有很大意義,不如加上LINE,變成STREAMLINE。 曾鈺成在「華夏大講堂」開講 香港教育界對於STEM教育非常熟悉,有很多在學校推行STEM教育的經驗。STEM 還是 STEAM?STEM的四個字母:S是Science(科學),T是Technology(香港譯作科技,我們國家譯作技術),E是Engineering(工程),M是Mathematics(數學)。四個字母拼成的STEM,並不只代表四個獨立的科目;它代表教育重點的轉移,是一項戰略性的變革。 STEM最早來自美國,由美國的科學界提出。上世紀中,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令美國震驚,決心在科技上急起直追。其後數十年,美國十分重視科技發展。到199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調查發現,美國在科技發展上面臨嚴重的人才危機,如果國家不加大力度培養,在未來20至30年,全國要欠缺數以十萬計的科技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勢必落後。他們特別注意到,在國際評核中,美國中學生數理科的成績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他們很擔心,指出美國必須加強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方面的教育。 STEM起源自SMET NSF最初提出的不是STEM,是SMET。SMET在邏輯上比STEM合理,因為S和M,即科學和數學,是基礎;E和T,即工程和技術,是應用;先有基礎才有應用。但SMET不是一個有意思的字;於是後來有聰明人調換了字母的次序,拼出STEM。一顆大樹的樹幹就叫做STEM;科學、數學、技術、工程,要成為教育的主幹。 提出STEM教育的目的非常鮮明,就是要把重點轉移到數理教育。但到了本世紀初,開始有人覺得STEM並不足夠。美國有一間很有名的設計學院,叫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簡稱RISD),2010年提出,STEM要加上一個A,代表Art,藝術,指的是創作藝術,例如繪畫、音樂、戲劇、電影、雕塑等等。 藝術如何跟STEM拉上關係呢?RISD和其他支持加上這個A的人都認為,藝術教育對培養優質科技人才很重要。第一,藝術教育就是培養創作能力,這是科技人才必須具備的。第二,藝術家要懂得怎樣和大眾溝通:藝術創作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但一件藝術品要有價值,必須讓人們懂得欣賞,理解藝術品傳遞的訊息;溝通能力對科技人才同樣重要。第三,藝術追求美,科學同樣要追求美;據說愛因斯坦如果不喜歡某套理論,他會嚴厲地批評說;「這真醜!(It's so ugly!)」;醜的理論不會是好理論。 STEAM教育逐漸從美國傳到歐洲,很多國家都採用為更好地培養科技人才的方法。由STEM到STEAM,不是簡單地在學校裏多開一門課,而是有針對性地補充了STEM對培養科技人才的不足。 香港2016年推STEM 內地大概在十年前開始把STEM或STEAM教育引入國民教育體系。差不多在同一時間,STEM也在香港落地。2015年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仍未提到STEM,但已經提出教育要重視科學、科技和數學。2016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及STEM;2017年政府換屆後,新任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用了較大的篇幅談STEM。但很不幸,2019年發生了修例風波;其後三年特區政府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加強國民教育,STEM便暫時放輕了。 直至現屆政府上場,行政長官2022年的《施政報告》就提到STEAM教育,然後2023和2024年都繼續重視STEAM,並且提出若干新措施。現在,STEAM教育已成為由教育局推動、全港學校奉行的教育理念。 有些學校在STEAM之外還加了R,有說是代表Recreation,文娛康樂;教育在培養人才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文娛康樂活動,也有道理。但多數學校加上的R,是代表Reading and Writing,強調讀和寫的能力,對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我們開始時重點突出STEM,重視數理教育;然後加上一個A,再加一個R。自然有人會問,還有其他重要內容要加上去嗎?例如要不要加上國民教育?我想,「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已去到STREAM,不妨再加上其他字母。反正STREAM這個字沒有很大意義,不如加上LINE,變成STREAMLINE。STREAMLINE的元素與涵義 L, I. N, E 這幾個新增的字母,確實可以代表幾個重要的元素。首先說最末的E:E是Ethics,德育。這不是很重要嗎?不但重要,而且是培養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我們發展高科技的時候,道德問題愈來愈重要。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究,對人類的未來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當中涉及複雜而重要的道德問題。所以Ethics,道德教育,應成為STEM的重要補充。 N代表Nationality,就是我們說的國民教育,在香港特別重要。如果我們香港的年輕人不認識國家,不知道國家的現狀,不知道國家科技發展的情況,一定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科技人才,所以這個Nationality,國民身份教育,也很重要。 I是什麼呢?是Innovation。Innovation不等於Creativity;Innovation是指在原有的體系,引入新的元素,就是改革創新。現在大家都談論改革,中央也叫我們銳意改革。我們推行了十年的STEM教育,正需要改革創新。所以Innovation在我們的STEM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 最後一個L是什麼呢?是Leisure,閒暇。學生只有在Leisure的時候,才可能真正是自主學習,不是由學校、老師、家長去決定他讀什麼書,做什麼功課、參加什麼補習班,或者學什麼樂器、做什麼運動等等。閒暇才是學生自己的時間、自由發揮的空間。不是說年輕人要有夢想嗎?沒空發夢,何來夢想? 這就拼成STREAMLINE。STREAMLINE這字很有意思:它表示系統的優化。一個系統的發展,通常從簡單到複雜,漸漸便變得很累贅,在內部造成了許多障礙,妨礙了系統的順利運作。所以,不時要通過精簡架構、改善工作模式、理順工作流程等辦法,使系統優化,這就叫做STREAMLINE。 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雖然我們每增一個新的元素,由A藝術,到R語文能力,再到我提出的德育、國民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和閒暇教育,都可以緊扣我們原來STEM的初心,都是為了培養優秀的科技人才;但是,我們有個舊習慣,就是一科一科各自為政,我們各自成為某一科的專家,就去鑽研那一科。要把各個元素統合起來,我們就要對整個教育體系,建立一個新的概念,就要Streamline。 我們要思考我們整個教育體系,要思考STREAMLINE裏的每一個元素,把它們統合起來,構建真正能夠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體系。我們要把教育STREAMLINE,為學生提供STREAMLINE教育。
致敬陳嘉庚: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致敬陳嘉庚: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詹華軍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秘書長 摘要:陳嘉庚先生生於清末民族危亡之際,親歷「國勢危如累卵」的屈辱,深刻認識到「民智不開,民心不齊」是國家衰弱的根源,由此確立「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信念。他提出:「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將教育視為救國的根本途徑,並身體力行踐行這一理念。 香港教育界交流團與陳嘉庚長孫陳立人(中)合影 一座城,一個人。廈門之行,所到之處,都離不開陳嘉庚這個名字。透過參加由集友陳嘉庚教育基金、福建省廈門市私立集美學校委員會發起的「嘉庚心 中華情 走進嘉庚故里——香港教育界赴閩交流考察活動,對陳嘉庚故居、陳嘉庚紀念館、華僑博物院、集美學村、集美大學、廈門大學、集友銀行廈門分行等一系列機構的參訪和專題講座的學習,我對陳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蹟和貢獻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陳嘉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筆者主要就陳嘉庚先生在教育領域的成就,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作者在廈門大學校史館留影 一、教育興國的使命擔當:以實業哺育教育,以教育重塑國魂 陳嘉庚先生生於清末民族危亡之際,親歷「國勢危如累卵」的屈辱,深刻認識到「民智不開,民心不齊」是國家衰弱的根源,由此確立「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信念。他提出:「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將教育視為救國的根本途徑,並身體力行實踐這一理念。 1. 毀家興學,傾資報國 作為南洋「橡膠大王」, 陳嘉庚先生將90% 以上個人財富(約1 億美元)投入教育。1929 年世界經濟危機中,企業瀕臨破產,他斷然拒絕外國財團「停辦學校換取資金」的條件,誓言:「企業可以收盤,學校不能不辦」,「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其變賣新加坡三座大廈維持廈大經費的事蹟,成為教育史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典範。其傾家辦學的壯舉,被中國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黃炎培稱讚為「發了財而肯全拿出來者,唯有陳先生」。 2. 體系化辦學,奠基現代教育 陳嘉庚先生自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開始,逐步擴展為涵蓋師範、水產、航海等10餘所專科學校的「集美學村」,開創中國首個綜合性學村模式;1921年獨資創辦廈門大學,設文、理、法、商、教育五院,成為福建省最早的綜合性大學。他獨力支撐廈大16年,直至1937年無償獻給政府,其「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財富觀,重新定義了實業家的社會責任。 陳嘉庚教育體系核心貢獻 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以“誠毅”鑄魂,以師範育才 陳嘉庚先生提出「教育不僅讀書識字,而尤以養成德性,裨益社會」,將德育置於首位。 「誠毅」校訓的精神內核 「誠」即誠信做人,「毅」即堅毅做事。他為集美學校親定校訓,強調「道德、毅力為世間第一奇才」,要求學生「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謀國家福利,下造桑梓福祉」。 師資為本,德才並重 他認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校長與教師是辦學核心。為集美師範嚴格選拔貧寒子弟,因「殷實子弟畢業後不肯服務教職」,而貧寒學子更能紮根教育;高薪聘請魯迅、林語堂等名師執教廈大,樹立「經師與人師統一」的標杆 通過考察交流,香港教育界深深感受到「嘉庚心‧中華情」 三、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三育並重,職教興邦 陳嘉庚是中國近代首位系統提出「全面發展」觀的教育家,主張「德智體三育並重」,反對「讀死書」。 破除傳統局限:倡女子教育,創辦女子師範,挑戰「重男輕女」封建觀念。推體育美育,建科學館、體育館、音樂廳,要求學生「知識、思想、能力、園藝、音樂均需注重」。 職業教育與國家需求融合 創辦水產學校配實習船、航海學校設模擬駕駛台;強調農林教育「為將來教導農夫之實益,不可作營業性質」,體現「教育服務社會」的務實精神。 四、追求卓越的教育策略:創新驅動,普惠民生 陳嘉庚的教育實踐始終以「追求卓越」為策略導向,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 普惠教育,推動公平: 免收師範、農林科學費,資助閩南70餘所中小學。 為貧寒學子定制「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要求學校「代表閩南大眾貧生出路,締造千萬人幸福」。 創新機制,與時俱進: 僑生教育:向東南亞招生,承諾「無論貧富一律免費」,以「收精神上之效」。 學科建設:1937年提出增設工科,「極力向實業科求特出路」,推動學校從「師範為主」轉向多學科協同。 誠信典範:企業破產後仍堅持償還集美學校債戶,「存戶不拘有無利息,概行清還」,以商德滋養校德。 陳嘉庚先生以「我自來志願與共存亡,不負初衷」的赤忱,將教育昇華為民族復興的信仰。其貢獻遠超辦校數量: •精神遺產: 「嘉庚精神」(忠公、誠毅、勤儉、創新)被習近平主席譽為「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的典範。 •當代價值: 他超前百年的「全面發展觀」,「輕負擔重素質」理念,與當下素質教育的政策高度契合;其職教融合模式,為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歷史鏡鑒。 陳嘉庚先生以教育為火種,點燃了一個民族的未來,終獲得毛澤東主席推崇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走進嘉庚故里,短短幾天的行程,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陳嘉庚就是近代的「大先生」、大教育家;「嘉庚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和教育家精神,值得香港教育界好好思考,好好推廣,好好傳承。 考察團在集美大學校園合影
香港正轉型,青年未準備就緒?
香港正轉型,青年未準備就緒? 林緻茵博士 公共政策顧問 摘要:對於青年而言,影響他們轉型的因素包括產業轉型的速度、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外來勞動力的競爭,以及個人轉型的成本。不同產業的轉型步伐不一,舉例來說,過去電腦專業的需求曾經高漲,但隨著市場飽和,競爭變得激烈。青年需要具備預見市場變化的能力,否則在完成學業後可能會面臨就業困難。 林緻茵在「華夏大講堂」開講 香港正處於轉型期,但青年對此似乎尚未有所準備。政府官員和社會賢達不斷強調轉型的重要性,然而,對於如何轉型、轉型的方向,以及個人應如何適應,年輕人卻沒有清晰的答案。 香港的轉型可分為三個主要方向:產業轉型、科技轉型和與區域及國際市場的關係轉型。產業轉型涉及所謂的「八大中心」,其中一些新興產業如創科中心尚需政府扶持。科技轉型則是利用科技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關於就業的擔憂。最後,隨著與大灣區及國際市場的聯繫加深,香港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去年年底青協的調查結果,雖然85%的受訪青年認為經濟需要變革,但卻有80%受訪者未考慮轉型。其中許多人表示不知道轉型的方向,或對其他行業缺乏興趣及相關知識,還有部分人認為轉型成本過高或資訊不足。這反映出青年對於經濟轉型的關注不足,且缺乏必要的準備。 未來五年香港缺十八萬人力 最新的人力資源推算顯示,香港在未來五年將面臨18萬人力資源缺口。這一數字的預測是基於經濟持續增長的假設,但年輕人是否能夠理解這一市場需求並相應地裝備自己,仍然是一個問題。 對於青年而言,影響他們轉型的因素包括產業轉型的速度、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外來勞動力的競爭,以及個人轉型的成本。不同產業的轉型步伐不一,舉例來說,過去電腦專業的需求曾經高漲,但隨著市場飽和,競爭變得激烈。青年需要具備預見市場變化的能力,否則在完成學業後可能會面臨就業困難。 此外,人工智能的興起也將徹底改變就業市場。根據高盛的報告,香港可能成為全球受AI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許多職位可能會被取代。青年必須了解哪些崗位最容易受到威脅,並及早做出調整。 人才政策或加劇港青競爭壓力 外來勞動力的引入,雖然可能解決部分人力資源短缺問題,但同時也可能讓本地青年面臨更大的競爭。政府推出的各種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可能會使部分職位不再留給本地青年,這樣的競爭壓力讓他們更加焦慮。 要成功轉型,青年對香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信心至關重要。每位青年面對轉型的成本不同,年輕人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來幫助他們適應變化。政府的提醒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提供實質的幫助與指導,讓青年能夠在轉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總結來說,青年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幫助他們順利轉型,這不僅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整個社會轉型的基石。如果青年感到在香港發展無望,人才流失的問題將會愈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