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夏教育考察團訪澳門 共探愛國主義和法治教育新徑
摘要:澳門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教材的誕生,經歷了多次課改。編寫團隊由內地專家及澳門本地教學人員組成,既確保了內容的專業性和準確性,也保證具有澳門本地化特色,符合一線教學的需求。這與華夏出版教材的初衷不謀而合。阮佩賢代局長表示:「局方的教材並非唯一選擇,也沒有強制學校選用,但在各校的使用率非常高,有部分教材的選用率更達到100%。」丁少雄副局長及蔡敏芝廳長補充,出版本地教材成本非常高,開發費用全部由局方承擔,再以低廉的價格公開發售,供學校、家長選用。
澳門中聯辦教青部李勇先副部長、教育處程啟銀處長、張傳偉四級調研員接待華夏交流團一行
2025年1月9-10日,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緊隨國家主席習近平二十多天前視察澳門的步伐,組織了由機構理事和成員辦學團體負責人組成的考察交流團經港珠澳大橋前往澳門參訪。港澳毗鄰,有着相似的背景,澳門在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香港學習和借鑒的經驗?面對出生率低,澳門的學校有什麼應對方法?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立和發展,先拔頭籌進駐的澳門大學及濠江中學,有什麼發展大計?
華夏教育機構澳門考察交流團由會長曾鈺成帶隊,成員包括副會長招祥麒、周娟娟、李雁怡、吳容輝,秘書長詹華軍,漢華教育機構主席葉國謙、培僑教育機構發展總監周世耀、培僑中學校長伍煥杰、教師伍嘉敏、華夏教育機構高級統籌主任朱興強、馮竟玉,項目統籌主任肖婷等。交流團拜訪了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大學以及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澳人子女學校),與各方代表深入對話與交流。
愛國和法治課程貫穿幼園至高校
首站我們拜訪了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教青局)。阮佩賢代局長、丁少雄副局長、黃嘉祺副局長,高等教育廳許嘉路廳長、非高等教育廳蔡敏芝廳長、課程發展及評核處鄭錫傑處長、中學教育處梁怡安處長、中學教育處二等技術輔導員薛家齊等主要官員,與交流團進行了將近兩小時的座談。
澳門中華教育會成立於1920年,是澳門歷史悠久的文化教育團體。理事長鄭洪光校長,副理事長鄭杰釗校長、陳志君校長、楊珮欣副校長、李秋林校長,副秘書長李雪松校長等樂與華夏教育機構增進交流。
曾鈺成會長提出,澳門在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方面比香港走得更前,華夏教育機構此行意在取經。阮代局長從政策頂層設計、課程及教材、教師培訓、活動等多個維度,介紹了澳門在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領域的實踐和探索。 培養青年「愛國愛澳、厚德盡善」是澳門教育的總目標之一,因此,澳門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都貫穿着愛國情懷的培養,把中國歷史、文化以及憲法和基本法等內容納入正式課程。2024年,教青局通過修訂《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以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等法規,在中國語文、歷史、品德與公民等科目中加強了中華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澳門基本法以及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確保學生從早期教育階段就認識國家的法律和歷史。在高等教育方面,澳門10所高等院校的學士學位課程均把《憲法》和《基本法》課程設置為必修科目。局方還成立工作小組,邀請設有法學院的高校設計針對非法學院學生的課程,並邀請相關師資團隊為開展課程的學校提供支援。
招祥麒副會長詢問,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內容會否出現重複?阮代局長稱主題或會有重合的地方,但在知識滲透、事例運用都有所不同。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所授予的知識深度也有所區別。
澳門教青局將其出版的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教材封面製作成書籤,贈予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留念。
澳門大學「呂志和書院」學生以運動好著稱,飯堂的麻辣燙和肉骨茶最受學生歡迎。
談及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教材,華夏與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聯合出版了《認識憲法、基本法與國家安全法律》教材(第一冊),創香港學界先河。交流團亦特意贈予教青局。教青局則回贈其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機構合作出版的《國家安全教育》、《澳門教材‧憲法教育》、《品德與公民》等教材及補充教材。
教青局全資教材開發 優惠價售予家長
澳門愛國主義及法治教育教材的誕生,經歷了多次課改。編寫團隊由內地專家及澳門本地教學人員組成,既確保了內容的專業性和準確性,也保證具有澳門本地化特色,符合一線教學的需求。這與華夏出版教材的初衷不謀而合。阮代局長表示:「局方的教材並非唯一選擇,也沒有強制學校選用,但在各校的使用率非常高,有部分教材的選用率更達到100%。」丁少雄副局長及蔡敏芝廳長補充,出版本地教材成本非常高,開發費用全部由局方承擔,再以低廉的價格公開發售,供學校、家長選用。
李雁怡副會長對澳門的愛國主義或法治教材頗感興趣,詢問是否也按年級劃分。據介紹,與香港相比,澳門基礎教育在課程設置的自由度頗高,百花齊放。只要符合教學時數上下限的要求,學校有自設學科的彈性,學校能把愛國教育、法治教育等內容貫穿在不同學科及領域。因此,局方在出版教材時會考慮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品德與公民教育、常識等獨立成科,就會按年級出版;如補充教材類,便會以階段性為主,方便學校選取其中合適的內容進行單元教學。
與香港一樣,澳門鼓勵師生與內地開展交流活動,包括組織交流團到內地;與內地學校結成姊妹學校等,以增強師生對內地的了解。截至2024年12月,澳門76所學校與內地28個省市的學校結成561對姊妹學校。「我們部分學校是粵港澳三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這是大灣區教育交流、融合的新趨勢。」除了政府主導的交流外,澳門還有非常多的熱心機構會組織或資助學校開展內地交流活動,所佔比例或達2/3。
面對少子化 班級減人數 勉教師轉型
葉國謙主席則關注近年來出生率低對教育的影響。原來,澳門大部分的私校都加入了「免費學校教育系統」,類似香港津貼學校,按班級數量獲得政府辦學津貼。通過與教青局及中華教育會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政府允許每班學生人數從原來的30人調整為25人,以保證學校在「少子化」衝擊下仍能繼續獲得足額津貼。中華教育會理事、東南學校鄭洪光校長表示,適齡學童入讀哪一所學校,全由家長自行選擇和決定,因此一些規模小、資源少的學校確實面臨「收生難」。政府會對這些學校給予財政上的支援,但根源上還是需要學校進行改革與發展。生源減少,教師需求也會隨之減少,政府也鼓勵幼稚園及小學老師,通過進修等途徑,轉型為中學教師,以適應和配合實際要求;同時亦引導就讀高校的年輕人減少選修師範專業,以確保供求平衡。
澳大橫琴新校區 擬2028年啟用
第二日,交流團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考察。澳門大學自2013年啟用的新校區,就在橫琴關口旁邊。校園總面積約1.09平方公里,60多座建築全部採用連廊設計。澳大現時設有多個學院及研究中心,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科學技術等多個領域,其中更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敬文副校長向我們介紹了校園,他說,澳門大學是一個全開放式的校園設計,校園道路系統和公共空間對所有人開放,包括學生、教職員及市民。「我們很樂意能和市民,共享這片美好的校園。」
許敬文副校長為交流團介紹澳大新校區
梁德海助理圖書館館長專門帶考察團到古籍館的西方典藏書櫃,其中一批19世紀的西文古籍,由香港大學圖書館前館長簡麗冰博士1984年捐贈,直到1999年澳門回歸才拆封上架保存。
伍宜孫圖書館位於校園中央,室內採用天圓地方式的設計,可提供近2000個座位,同樣少有地對公眾開放。為慶祝澳門回歸25週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澳門大學聯合主辦「風起濠鏡:明清歷史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展出包括大明混一圖等在內的過百件明清時期與澳門相關的題本、奏摺等珍貴檔案文獻。澳門大學圖書館的實體藏書超過100萬冊,其中包括鎮館之寶——1491年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搖籃本,全球僅84家圖書館能囊入其中。
澳門大學將在橫琴島西部建設新校區,計劃於2028年投入使用,將增設醫學院、信息學院、設計學院、工學院、交叉研究學院及高等研究院,預計可容納一萬名學生。許副校長介紹,現時澳大校園由特區管治,新的校區則將屬橫琴深度合作區管治,「一校兩制」,這將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也真正發揮了澳門「一國兩制」的特色和優勢。
澳人子女學校橫琴開校 正申辦IB課程
距離澳門大學約10分鐘車程,我們來到了澳門新街坊,這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個大型住宅綜合項目,專為澳門居民而設。與其配套的15年一貫制學校,便是考察行程的最後一站——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澳人子女學校)。該校執行校長、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陳虹介紹,目前幼稚園部和小學部已投入使用,中學部正在一路之隔的區域興建中,預計於2026年招收第一屆中一學生。目前小學一、二年級各兩班,共約120名學生;幼稚園則從k1到k3,共140名學生。學校採用英文教學,預計於今年7月取得認證,獲得開設IB課程的資格。
雖然現時開班的數目不多,但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齊備。陳校長介紹,學校首家引入科大訊飛,除了同聲傳譯等常見功能外,學生還能與李白、愛恩斯坦、孫悟空等人物進行對話,教師亦能借助AI技術進行個性化教學。「老師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出題,建立資料庫。學生完成功課後,AI自動改,再針對弱項出題,讓學生加強,實現個性化教學。」
培僑教育機構 樂與濠江中學分享內地辦學經驗
濠江中學橫琴校區的幼稚園部,有專門的繪本室。校園有通道直接與澳門新街坊相連,方便家長接送學生。
對於AI教學,交流團一行深感興趣,曾鈺成會長即場與愛恩斯坦進行了跨時空對話。
培僑教育機構也在深圳辦學,作為校監的曾鈺成了解其中的困難,也能體會兩地政府大力支持帶來的踏實感。他表示,港、澳子弟學校在發展上遇到的問題,需要慢慢摸索、解決,希望能和濠江中學互相學習、互相借鑑。
兩日的行程,我們的足跡走過了港、澳及橫琴深合區,體驗了橫琴關口「兩地一檢」的便捷,也看到了澳門教育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成果。此次澳門之行,為雙方未來開展更為廣泛且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啟了美好序幕。我們期望借此契機,互相學習,經驗互補,促進港澳教育的持續發展,共同探索教育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
作者:馮竟玉 華夏教育機構高級統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