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七百師生參與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三地七百師生參與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  澳深師生當司儀

藝潤灣區,向美而行。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的第五個年頭,許多人記得的主要是三地之間經濟活動、交通基建、金融貿易的互聯互通,其實灣區之內的教育往來也漸密切。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踏入了第四屆,香港華夏教育機構首次參加。


應廣東省教育廳、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邀請,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秘書長詹華軍聯同《華夏教育》月刊總編呂少群,以及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副校長廖小萍、音樂科主任石詠恩和教務主任李嘉宜,前往寶安區海韻學校參加這場大灣區的美育盛會。

港深教師現場授課 展示精湛功力

這場音樂節豐富多彩,包含了「論文成果交流專場」、「課堂教學展示專場」、「嶺南特色節目專場」、「特色工作坊專場」,還有「開幕式暨成果展演」。參加者除了港澳近六十名師生,還有廣東省20個地市、35間中小學計600餘師生,以及全國學科教育聯盟音樂學科首席專家劉沛等近十位音樂教育專家,廣東教育廳、深圳市和寶安區教育局級領導出席了「開幕式暨成果展演」。

12月20日,我們一行五人乘車從九龍前往深圳灣口岸,直奔寶安區海韻學校,當天下午隨即參加在此舉行的課堂教學展示專場。這一堂是香港天主教伍華小學賈詠雪老師上的〈粵韻粵快樂〉,從粵語(廣州話)九聲六調,講到粵曲的工尺譜字和律動。特別的是,上課的這一班三年級學生來自海韻學校,而不是來自香港,學生講的都是普通話,但這沒有難倒賈老師,隨同她來上課的伍華小學學生陳筱瑩,及時在她教工尺音、唱學生名字時,作示範,發揮點睛效果。

「走進古詩詞裡的游園驚夢」課堂

這堂課,教得投入,講得有趣,張一晨、朱思齊等記住了他們的姓名在粵語裡原來是同音的,「粵語是可以唱出來的。」也燃點起他們的興趣。課堂結束後,紛紛在場外圍着賈老師索要貼紙。
值得補充的是,賈老師自創「工尺律動」「工尺卡」,進行「工尺譜」音准訓練,開展及推動校本粵劇音樂單元課程,課餘與香港粵劇學者協會協作進行在職小學音樂科教師粵劇教學培訓先導計劃。

賈詠雪老師示範粵語是怎樣唱出來的

賈詠雪和陳筱瑩在介紹和示範工尺譜字

楊曉雲老師指導學生依字行腔

廖小萍分享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激發潛能,培養全人」音樂教育理念

石詠恩介紹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的音樂教育特色

緊接着是中學示例,寶安區鳳凰學校楊曉雲老師教的〈姹紫嫣紅〉昆曲課。楊老師選取了〈牡丹亭‧游園〉,讓學生學習念白和行腔,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學習中州韵,從中感受昆曲的婉轉悱惻,領略杜十娘的淡淡哀愁,初識一板三眼、一唱三嘆,期間楊老師還披起戲服展唱腔,示範蘭花掌。雖然已到下課時間,還嘗試播放一段北京奧運開幕盛況的片段,這堂課有知識有技能還有情意,令人目不暇給,唯一可惜是超時了。然而講者準備充足,全情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楊老師是深圳市音樂學科「教壇新秀」,寶安區音樂「薪火計劃」成員,獲評為2023年基礎教育學科課程省級精品課。

接下來是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的專題分享,音樂科主任石詠恩介紹這所直資小學如何通過音樂課提升小三以上年級學生的創造力,探索讓學生喜歡音樂的新方法,例如學習創作帶有重複的旋律,又引入人工智能去增加趣味,還有翻轉課堂與即興創作等種種嘗試,更特別是學校還引入學生互評等方式。

多彩的音樂氛圍與環境,引發起學生的躍躍欲試,廖小萍副校長接力介紹校內豐富的音樂活動與成果,例如配合品德教育主題的校內快閃,粵劇班學員越來越多,音樂劇由粵語擴展至英語,以至於參演聯校音樂劇,音樂劇演完一場又一場,突破了三十場,反應熱烈,校內還有創藝展,讓學生各展姿采。

「同上一堂課」 可擴及音樂科

時間緊迫,「課例點評」隨即展開,六位專家登場。他們是全國學科教育聯盟音樂學科首席專家劉沛、香港家庭教育專家詹華軍,還有湛江市音樂教研員李小娥、惠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音樂教研員鄭學智、廣東省特級教師劉歡,深圳市音樂教研員胡櫻平擔任主持。

胡櫻平談及國家教育部正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廣東省積極響應。賈詠雪和楊曉雲正是傳統戲曲進課堂的實踐者,課堂現場可見兩人功底深厚,講得生動精彩,美中不足是楊老師講課稍為逾時,當然課堂內容非常豐富。從廖小萍和石詠恩的分享,也讓與會者了解到香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點線面。

身為華夏教育機構秘書長的詹華軍表示,香港教材是由出版社根據教育局的課程指引而出版,屬於市場行為,供學校選用,學校校本課程的選材自由度也大。他對「課堂教學展示現場」的形式表示欣賞,建議今後在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增加「同上一堂課」,由粵港澳各出一課,展示三地不同教學方法、設計及課堂技巧。再者,音樂教育也可以結合價值觀教育,例如《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法律,通過三地支招,相信有助提高法制教育和素養。

鄭學智表示,廣東省重視美育教育,但偏遠地區缺乏美術老師,不少地方都是美術教師不願去和留不住的。其實,粵東有很多美術教育的資源,包括農民畫、剪紙、根雕等,許多都入選了非遺,值得把中華民族這些優秀文化傳統引入中小學,這也需要地方政府重視,在政策和資源方面予以保障。同時,美育評價體系也要落實,他笑笑說,「通常來說,一考(美育),(教師、家長和學生)就會重視。」引得台下一陣笑聲。

輪到劉歡,這位來自粵北韶關的美育教師,從事美育教育已二十六年。她激動地說,作為前線教師,深深感受到成長在新時代是幸福的時代。她憶述,2000年帶着一批農村學生,也是唯一一支農村隊伍遠道到廣州參加舞蹈比賽,那時候可是新鮮事。2020年起,美育的春風如龍捲風席捲學界,粵北學界美育氛圍漸濃。近年在教育部門鼓勵下,學校落力甄選學生參加合唱和展演,結果僅韶關一地就有一千四百多人參賽。

一百八十篇論文 匯廣東美育成果

另一方面,配合是次音樂節,大會出版了論文集,收載180篇論文,來自廣東各地,包括粵東、粵西、粵北的中小學,以至職業技術學校,例如〈初中音樂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應用研究〉、〈探索潮州大鑼鼓文化進校園的藝術魅力與教育價值〉、〈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語童謠在小學音樂活動中的教學實踐探究〉、〈粵來粵有戲──粤劇進小學校園的實踐與研究〉,〈中職學生抑鬱情緒音樂治療:公共音樂的角色與影響〉。身兼中小學藝術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的劉沛教授為論文集寫序。

當天也安排了「論文成果交流專場」,安排宣讀二十篇論文,其中就有〈數智化音樂人場的構建研究〉、〈音樂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如何把師德師風融入到音樂課〉。

劉沛在序中指出,這些音樂教育論文有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主題鮮明,各具特色,較好地實現了政策邏輯,實踐邏輯,學術邏輯的統一。「有些論文的描述,生動地顯現了實地的環境,人物的故事,具體的做法,而且對自身教學經驗給予了總結,顯示出一定的理論凝練。」

在專家點評環節,劉沛首先向美育教師們表示衷心感謝,又鼓勵大家在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面繼續探索,多看典型的、優秀的研究實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觀察日常教學現象,發現有意義的問題,思考有價值的課題,就像日常練聲那樣不斷地練習音樂教育研究的能力。「久而久之,大家都能成為更加優秀的音樂教育研究行家里手。」

澳深師生擔任「開幕式暨成果展演」司儀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寶安區教育局、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旨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美育合作交流,增強粵港澳三地中小學生文化藝術融合。12月21日,「開幕式暨成果展演」在海韻學校劇場舉行,擔任司儀的是澳門勞校中學附屬小學學生施銘信、寶安海韻學校學生黃懷瑤,以及寶安區裕安學校書記兼校長白姍。前一天午餐時,我們才看到施銘信預備着綵排,想不到三人那麼有默契。

(左起)施銘信、白姍和黃懷瑤主持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開幕式暨成果展演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中心小學以一曲迎賓合唱〈客家山歌特有名〉成了展演的開門紅,由香港大埔三育中學、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和萬鈞匯知中學組成的香港少青步操管樂團,與深圳市寶安區海韻學校(集團)海韻學校的學生一同表演了管樂合奏〈紅旗頌〉,氣勢磅礡。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小學東和分校與香港福德學社小學合誦〈中英街上看升旗〉,聲聲動人。

深港學校合誦合奏

成果展演包括了管樂合奏、芭蕾舞與無人機合演、朗誦、粵劇、瑤族山歌、英歌舞和戲曲,七彩繽紛。令人驚喜的是,表演團體多、參與者眾而井井有條,報幕簡明清晰,每個團體嚴格配合演出時限,結果開幕式加展演在不足兩小時內圓滿完成。對此,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的李嘉宜連聲讚嘆,也對參演師生付出的心血深表讚賞。廖小萍還接受了中央教育電視台採訪,分享感受。

當天下午,「藝韻灣區‧向美而行」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嶺南特色專場展演在歡樂港灣「灣區之光」下唱響。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舞龍舞獅、麒麟表演、魚燈、英歌等來自粵港澳大灣區11個地市的嶺南文化特色作品各呈姿采。


開幕式暨成果展演節目單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中心小學 迎賓曲〈客家山歌特出名〉
·香港少青步操管樂團
·深圳市寶安區海韻學校 管樂合奏〈紅旗頌〉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 芭蕾舞
·深圳市致理中學 無人機表演 〈時鐘華爾茲〉
·香港福德學社小學
·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小學東和分校 朗誦〈中英街上觀升旗〉
·茂名市第一中學 表演唱〈明月照珠江〉
·乳源瑤族自治縣金禧小學 表演唱〈瑤山二月春〉
·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小學
·興國學校 舞蹈〈奇獅妙想〉
·廣東實驗中學 舞蹈〈滿庭芳‧盛世嶺南〉
·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 特色民間藝術〈英歌舞〉
·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 原創粵曲小調表演唱〈紅棉禮贊〉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第一小學 粵曲表演唱〈威武生〉
·珠海市香洲北嶺小學 粵劇〈古韻新聲荔枝緣〉
·深圳市寶安區戲曲基地學校 戲曲〈梨園匯〉
·深圳市寶安區師生合唱團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深圳大學)
·深圳大學朗讀社 朗誦合唱〈追尋‧大灣區之夢〉
·全體參演師生 合唱主題歌〈奔跑吧,灣區少年〉

深圳努力打造「美育之城」

開幕禮上,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陳健生表示,寶安區是深圳都市圈核心區,是深圳的教育大區,寶安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第一戰略」,在推動教育發展過程中建設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藝術教育學校,取得了許多成果。教育廳希望以此次音樂節為契機,依托大灣區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聯盟,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藝術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動,努力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粵港澳青少年,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邱成瑜表示,深圳市教育局積極探索適合本地中小學的美育模式,寶安在全市率先印發「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持續增強教育新質發展動能。未來,深圳市教育局將繼續以開放共享和協同育人的理念,構建課程、活動等多元立體的美育體系,將美育融入日常,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致力於打造「美育之城」,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活力。

茂名市第一中學表演唱〈明月照珠江〉

佛山南海西樵鎮第一小學粵曲表演唱〈威武生〉

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局長王曦表示,寶安區將持續推動和完善中小學美育,堅持「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理念,全面實施美育浸潤計劃,構建「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賽事展演」四位一體的美育實施體系。

近年來,寶安區教育局構建了「以100%學校開齊藝術課程,100%配齊配好藝術教師,100%學校參與全區藝術素質監測抽測工作」的藝術學科教育體系新模式。

寶安46校入選戲曲小梅花基地

資料顯示,寶安區有2所學校獲評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46所學校被確定為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基地學校。近年來,寶安區一大批中小學師生在各級各類藝術競賽中獲獎,寶安區的藝術教育課程獲教育部評選為優秀案例。

音樂節開幕式上,舉行了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音樂節頒獎環節,寶安區3篇教師論文入選優秀論文,1個工作坊入選參演特色工作坊。寶安區共有5個節目在此次成果展演中亮相,涉及管樂、戲曲、教師合唱、健美操、班級舞蹈等特色項目。
(本文大部分照片由大灣區中小學生音樂節組委會提供,特別鳴謝。)

作者:呂少群  《華夏教育》月刊總編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