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2024-03-19

摘要:2024-25年度教育方面的開支總額佔政府總開支約15%,其中經常開支撥款佔政府總經常開支18.4%。無論教育的總開支或經常開支,皆佔整體政府開支的重要部分,屬佔比很大的開支範疇。教育經常開支在過去十年間(即2015-16至2024-25財政年度)累計增加48%,每年平均增幅約4.4%,在在顯示政府對投資教育的決心和承擔。

我們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撥出資源,加強對一些涉及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課題的前瞻研究和對策研究,並拿出切實可行管用的方案來,及盡快推出香港教育發展藍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8日公佈了《2024至25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教育方面的撥款總額為1,157億元,同比增長2%;教育經常開支亦增加至1,068億元,同比增長3.5%。在目前財政緊絀,嚴控開支預算的情況下,特區政府仍然能夠毫不手軟,持續增加教育資源,充分反映對教育的重視和承擔,值得肯定和讚賞。本機構謹就《財政預算案》教育部分的內容作以下回應:

一﹑十分重視對教育的投入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特區政府一直在教育領域投入大量資源,致力於提供優質教育,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貢獻國家和香港發展。

2024-25年度教育方面的開支總額佔政府總開支約15%,其中經常開支撥款佔政府總經常開支18.4%。無論教育的總開支或經常開支,皆佔整體政府開支的重要部分,屬佔比很大的開支範疇。教育經常開支在過去十年間(即2015-16至2024-25財政年度)累計增加48%,每年平均增幅約4.4%,在在顯示政府對投資教育的決心和承擔。

二﹑創科人才從小培養

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要開設小學科學科,以強化學生的科學和創意思維,課程框架已於2023年11月公佈,由2025/26學年起推行。政府為公帑資助小學提供「一筆過津貼」,一次性開支約2億元,以支援學校起動科學科。這是值得歡迎和鼓勵的做法。

三﹑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政府通過向每所公帑資助中、小學及其家長教師會提供6萬元的「校園.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及2萬元的「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一次性開支約8,000萬元,協助學校在2023/24及2024/25學年舉辦與促進學生和學校人員精神健康相關的活動、購買有關服務或用品,以及舉辦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家長教育活動。同時亦撥款為教師和學校輔導人員在2023/24學年提供一系列進階工作坊,以提升他們照顧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四﹑對幼稚園的資助有新突破

《財政預算案》增加「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津貼」一筆過撥款約1億7,400萬元,讓幼稚園舉辦更多元化的中華文化校本活動,進一步推動學生從小認識中華文化,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對國家的歸屬感、自豪感及愛國情懷。

增加「教師專業發展津貼」一筆過撥款約1億7,700萬元,並擴闊津貼使用範圍,進一步提升幼稚園教師的能力和專業發展,包括安排與內地幼兒園進行交流活動或分享良好實踐經驗等,促進幼稚園間的協作及提升幼稚園教育質素。

五﹑加大了對專上及職業專才教育的投入

《財政預算案》支持職業訓練局進一步加強職專教育工作,包括將「職業教育及就業支援計劃」下的「職學僱主評核先導計劃」,以及「兼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試行計劃」延長五年;以及進一步支持學生交流活動、提升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鼓勵僱主提供職場學習,加強宣傳推廣職專教育的工作等,涉及一次性開支約6億8,000萬元。

 撥款約1億400萬元,通過「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為修讀指定應用學位課程的全日制學生提供額外資助,鼓勵院校開辦更多應用學位課程及加大報讀誘因。

撥款約1億元,為支援有潛質的自資專上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政府亦已預留一億元啟動資金,支持聯盟在未來五至十年的聯動推廣工作,以提升職專教育在社會、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撥款約1億400萬元,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由每學年300個提升至400個,以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及進行研究。

 特區政府重視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助於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財政預算案》教育部分做得比較好的措施,當然不止上述內容,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六、須研究幼稚園教育納入公營體系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撥出資源,加強對一些涉及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課題的前瞻研究和對策研究,並拿出切實可行管用的方案來,及盡快推出香港教育發展藍圖。有了頂層設計,具體執行按部就班,就比較容易了。建議如下:

  1. 如何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本地兒童出生率的下降,適齡學童的減少,帶來了幼稚園經營的危機;小學的縮班殺校,超額教師的出現,等等,政府應該未雨綢繆,及早應對。
  2. 對STEAM創新科技教育的投入仍需加大力度。包括中小學STEAM教育的發展規劃和配套支援措施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3. 應不失時機地將幼稚園教育納入公營教育體系。學前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資源不足,幼師薪酬待遇欠缺保障,幼師質素有待提高等問題,不少幼稚園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跟大灣區許多城市的幼兒園相比,多有不如。政府對此需要高度重視,及時有效地予以改善,這才是提升幼稚園教育質素的治本之道。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

2024.3

2024-02-12

協力香港教育發展,是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之初心。2024年,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的工作重點是推動成員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STEM教育」。為此,在翻開新年扉頁之際,我們精心組織策劃了「大灣區考察交流團」。從東方之珠到鵬城,再到羊城,交流互鑒是教育進步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是次大灣區考察交流團由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會長曾鈺成帶隊,中聯辦教科部顏為之四級調研員,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招祥麒、楊耀忠、周娟娟、李雁怡、吳容輝、秘書長詹華軍,香港勞校教育機構主席歐潤崧、董事卓愛華等全程參與。交流團於1月18日-19日先後到訪深圳、廣州,考察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行程緊湊,內容豐富而充實。從幼稚園、中小學到大學,再到科創企業,通過被訪對象具象的展示,交流團更深入地解到教育共融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也對前景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盼。

華夏教育機構考察團到訪深圳培僑信義學校

深圳速度  七個月建成校園

從香港西九龍站到深圳北站,高鐵直達只需18分鐘,快速而舒適。這次大灣區考察交流團的第一站──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便在深圳北高鐵站的邊上。幾乎是一踏出高鐵站,抬頭便能望到學校的建築群。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所深港教育直接融合的示範性學校,我們習慣暱稱其為深圳培僑。曾鈺成會長在這裏是雙重身份,既是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的會長,也是深圳培僑的校監。踏入校門,和煦的陽光透過圓形的天井照射在飄揚的五星紅旗上。校園內隨處可見與香港培僑書院相同的校徽,熱烈而不刺眼的棗紅色調,一脈相承,讓人倍覺親切而溫暖。

參觀培僑校史室

在深圳培僑黃騰達校長、王惠成副校長的引領下,交流團開始了深圳培僑的參訪之旅。第一站是校史館,這裏用圖文詳細介紹了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誕生的故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出席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作重要講話時提出「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要求,當中包括「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黃騰達校長帶我們走到一面展示牆前,上面有幾張對比鮮明的照片:2021年2月10日簽約啟動時的一片工地,到2021年9月6日開學全面投入使用,短短7個月的時間,已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漢華教育機構行政總監李雁怡不禁讚歎:「這真的體現了深圳速度!這要放在香港,就真的沒有辦法實現了。」黃校長回憶,當時正值疫情高峰,從香港進入深圳需要隔離:「我最長的一次足足隔離了21天,負責開校前期工作的培僑人,都盡量減少往返的次數。為了深圳培僑的建成,深港兩地都付出了很多。」

深圳培僑的陪讀樓

寄宿學校  陪讀樓便利關顧

深圳培僑的校園佔地面積約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我們在校方的帶領下,分別參觀了劇場、演講廳、藝術長廊、校園電視台、圖書館及實驗室等。剛好遇上課間操時間,我們在標準足球場上見到了可愛的低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課間運動。交流團一行都紛紛忍不住拍下這充滿朝氣的一幕。

培僑信義的課間操

演講廳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考察團做客深圳培僑校園電視台

作為一所涵蓋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國際化學校,深圳培僑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外,寄宿學校的模式也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教學樓區和學生宿舍區之間的距離,步行時間在10分鐘以內,全程「有瓦遮頭」,無懼日曬雨淋。學生宿舍為4人間,每層均配有生活舍監,每位學生都有獨立的書檯、衣櫃,每間宿舍都配備了乾濕分離洗手間、冷氣、烘洗一體洗衣機等。小學低年級的同學要獨立住宿,家長未必放心。為此,深圳培僑更專門以一棟獨立的公寓作為陪讀樓,還有不同的戶型任君選擇。深圳培僑有超過8成教師是港籍,因此學校也配備了高標準的教師樓,免除教師在深教學的後顧之憂。王惠成副校長說:「我們希望學生、老師、家長都能把培僑當成家,所以努力把一切都做到盡善盡美。」

參觀完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後,交流團一行移步到旁邊的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幼兒園。踏入校門,第一眼便能看到一棵「許願樹」。接近農曆新年,學校專門把香港林村許願樹搬到了幼稚園。走近細看,許願樹下有一個個用不同物料製作而成「家」的模型,原來都是學生和家長的親子勞作成果。深入幼稚園內,中華文化氣息越發濃厚。每一間課室的大門,都被設計成不同的「中國門」。每一扇門的每一個裝飾、每一個字都是老師親手製作。其中一扇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月朗人和衣食豐」、「山清水秀育龍吟」,橫批「龍的傳人」。

許願樹下「家」的模型

科學人文相長,中學西學相融,促進香港與內地人心相通、文化相融。在深圳培僑,內地課程、香港課程及國際課程並行,互取所長,既有內地學校訓練嚴格、基礎紮實的強項,也有香港教育國際化水平高、創新思維強的優勢,力求培育出中西兼善的新生代學生。

(左起)王惠成、詹華軍、黃騰達、招祥麒和曾鈺成在深圳培僑

港中大(深圳)  收生成績冠廣東

結束在深圳培僑的行程,交流團一行驅車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於2014年的港中大(深圳),目前已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及研究生院。與港中大一脈相承,港中大(深圳)採用書院制,所有學生分別隸屬於一所書院,建立各自的書院文化。交流團的參訪行程開始於2022年成立的厚含書院,厚含書院是港中大(深圳)的第六所書院,名字寓意「忠厚、包容、仁義和寬厚」。

中大(深圳)圖書館每個座位都配備護眼燈

中大(深圳)別致的圖書館令人留連忘返

其後,交流團在阮健聰副校長的帶領下,乘坐導覽車繞校園一圈,領略港中大(深圳)之美。校內建築物各具特色,讓人目不暇給;神仙湖畔,綠植蔥鬱。學校圖書館被水池環繞,校方在池邊放置了舒適的桌椅。午後的陽光、一本書、一杯咖啡,很chill!入內又是另一番風景: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撒進館內,淺木色的書架、座椅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韻味。每個座位都貼心地配備了護眼檯燈,埋頭苦學的學生並不受外來人的干擾,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近五層樓高的贈書牆、極具特色的樓梯,交流團一行理所當然在此「打卡」。在圖書館一層,我們看到了一個特別的「校長書架」,放的是徐揚生校長希望和學生分享的書籍。另一角便是徐校長的書法作品展。其中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深夜裏哪怕只有我一個人還在這裏讀書,人類就還有救」,「哪怕整個世界都黑暗了下來,在這裏永遠有一盞燈為你亮着」。

阮健聰副校長介紹中大(深圳)的發展

(左起)曾鈺成、阮健聰和招祥麒在中大(深圳)校園

隨着醫學院、音樂學院的落成,港澳台籍本科生的招收,更多學子將在神仙湖畔開啟他們的學術之旅。輝煌十年,華章綻放,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即將邁入十週年。連續8年廣東高考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她以這樣的成績證明了小樹苗已逐漸長成了枝葉繁茂的大樹。

考察團與中大(深圳)阮健聰副校長等合影留念

民心港人校  樂見閱讀成習慣

交流行程的第二日,我們一行從鵬城移師羊城。位於廣州南沙的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是交流團考察的第三所學校。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牽頭成立,是中國內地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非牟利的港人子弟學校,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民心學校總校長潘淑嫻博士、小學部校長羅懿文女士、中學部副校長馬凱雄先生等學校領導團隊,親自帶着我們走遍校園,感受民心。

隆重的歡迎儀式

民心學校歡迎香港華夏教育機構考察團到訪

下車的一刻,眾人便驚嘆於學校大氣恢弘的設計:在玻璃天花下,一條樓梯把客人帶進校園中心。潘校長介紹,學校的建築由華南理工大學設計院何鏡堂院士團隊設計,以「同心同根」為設計理念,校園景觀以「粵港同根,灣區同心」為出發點,結合地形方位進行設計佈局。走進校園中心,這種「同心」的感覺更為明顯:在約6米高的架空平台之上,以兩條空中連廊銜接,四周便是十棟建築大樓,向心圍成一個教學的綜合建築群。在架空的共用空間之中,天然光、自然風、自由生長的綠植,處處能感受學校「綠色、低碳」的理念。

(左起)招祥麒、潘淑嫻和楊耀忠在民心學校

在潘校長的帶領下,我們看了學校不同大小的演講廳、田徑運動場、室內恆溫泳池﹑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還記得同心圓中的兩條空中連廊嗎?原來這空中連廊是民心獨具一格的「知識長廊」。在並不寬敞的長廊中,其中一邊放置了書架、桌椅,學生經過便能隨手拿起書本閱讀。潘校長說,這兩條長廊是學生每一日的必經之路:「我們希望讓學生感覺書本、閱讀是隨手可得、隨處可見的,讓閱讀成為他們的習慣。」空中連廊的外牆也是用心佈置,馬副校長用手機向我們展示了校園晚上的照片。紫荊花、青馬大橋、山頂纜車、龍舟、舞龍……這些經典的港式文化標籤,紛紛以燈飾展示,「港味」甚濃。

參觀長廊圖書館

參觀室內恆溫泳池

民心學校老師詳盡介紹民心的發展

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的領導團隊實屬「星級團隊」,這是香港華夏教育機構交流團留下的評價。潘淑嫻總校長、羅懿文小學部校長、馬凱雄中學部副校長、張阿旭中學部副校長、鍾子慧小學部副校長、梁宇軒小學部副校長等都來自於香港、外國名校,實戰經驗豐富;教師團隊也都是精英,擁有博士及碩士學歷者佔約八成。在參觀校園的過程中,我們時不時碰到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都熱情地和校長、各位老師打招呼,甚至有低小的學生忍不住衝上來給潘校長一個擁抱。

民心校園一角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招祥麒博士,也是南沙民心學校的理事會成員之一,他回憶當時民心建校,面試校長時,潘校長已是非常合適的人選,有經驗、有熱情、有勇氣。潘校長說,離開熟悉的安舒區,確實思慮了很久,幸得多位前輩的鼓勵和支持:「要感謝梁振英主席的支持和鞭策,他經常對我們團隊說,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格局大一些。他從建校開始到現在,很多事都親力親為。我記得梁主席最早找我們開會是早上6:15,最晚是凌晨1點,我很感恩我有一個好的boss和一個好的團隊。」

梁振英主席說「民心是神聖和光榮的使命」,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在各方面促進孩子「香港根」的生長、「中國心」的壯大,亦促進「世界觀」的擴展,最終成為一個擁有「大格局」思維、具備「兩文三語」能力的新生代接班人。潘校長和團隊稱成立僅一年多的民心還是小BB,未來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發展空間。香港華夏教育機構項目統籌主任肖婷對民心學校的高起點異常讚賞:不再和以前一樣硬件先進軟件老舊,而是各方面都考慮得當,這才是真正的港人子弟學校的硬核,才能讓在內地工作的港人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

為了實現真正的一條龍辦學,民心目前已在積極籌備開辦幼稚園,進一步滿足港人家庭子女就學需要。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考察團參觀民心學校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俯瞰

港科大(廣州)  港生今年可報考

在距離民心學校不到5分鐘車程,是另一所同樣於2022年9月開學的高等學府,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這是我們這次考察團的最後一站。倪明選校長在能俯瞰學校核心區全貌的7樓玻璃長廊向我們介紹了學校總體建設情況。港科大廣州以「智慧綠色校園」為靈感,延續香港清水灣校園的整體風格,並與四周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正門廣場是和香港科技大學一樣的紅鳥日冕雕塑,同樣是圓弧形設計的建築,一眼讓人有點空間相融的錯覺。N字形外觀加上玻璃外牆,行政樓的設計異常惹人注目。一道蜿蜒的水池延伸整個校園核心區,八棟主建築分列兩側,從高空俯瞰形成標誌性的蝴蝶展翅造型。

一校兩園,共同的紅鳥標誌

倪校長跟我們分享,港科大(廣州)作為新的學校,沒有歷史包袱,最希望能在這裡打破傳統的框架,碰撞出新的火花。從選址、定點、建校至今,廣州南沙政府對港科大(廣州)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倪校長對此很有「壓力」:「不能辜負期望,希望港科大(廣州)能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2023年,港科大(廣州)首次招錄本科生,收生成績便已貼近北大和清華門檻。

參觀機器狗表演

材料表徵與製備中央實驗室、元宇宙建模實驗室、校園大腦、Maker Space紅鳥學創空間……交流團一行在港科大(廣州)校園大開眼界。山體滑坡預警系統AR體驗、機械臂即場人像素描、人臉識別健康系統等,現今的科技融入生活,團友都忍不住親身嘗試。實驗室內配備了很多頂級精密的實驗器材,部分更屬國內首台,全部對學生及老師開放。

(左起)楊耀忠、倪明選和招祥麒在港科大(廣州)校園

港科大(廣州)是國內第一所學科交叉的學校,而紅鳥則是第一個腳印。在紅鳥學創空間,交流團詳細了解了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這是一個交叉學科的平台,修讀不同領域專業的學生,可以Group Project的形式合作,全學校各領域的教授均可擔任導師。負責老師介紹:「我們把不同背景的學生融合在一起,既能發揮各自的長處,又可以互相了解和提升。在學術研究方面,學生在自己的領域進行研究的同時,也有機會了解別的領域。前6個月內學生都有自主選擇權,如果發現自己對另一個領域更有興趣,可以調整。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概念,我們希望學生擁有寬廣的學科知識面,以及優良的綜合素質。」交流團中的辦學團體負責人對這個碩士班都非常感興趣,紛紛記下重要的資訊:「回港後要把這個資訊帶給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學生都知道還有這麼一個選擇。」

在科大(廣州)校園參觀

行程尾聲,交流團一行戴上AR眼鏡,跟隨動畫版的倪校長,再一次暢遊了港科大(廣州),了解更多的招生資訊。一支紅鳥火炬,從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校區,乘船傳遞至廣州,2022年9月1日的開學禮上,由倪明選校長手持入場,「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不只在表面。2024年,港籍學生可通過HKDSE成績或全國聯招考試投考港科大(廣州)。

戴上AR眼鏡體驗

考察團與科大(廣州)倪明選校長合影留念

進  未來可期

 此次交流團的成員,除了是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理事會的主要成員外,也是香港傳統愛國辦學團體的負責人,包括培僑教育機構、香島教育機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育機構、香港福建商會教育基金、漢華教育機構、勞校教育機構等。在此次交流過程中,每一位都對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融合、未來發展方面都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認知和了解,對推動其屬校的發展必然有所得著。

對於如何推動香港和大灣區、乃至更多內地城市在教育上的交流、共融、同進,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會長曾鈺成表示:「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應擔當好橋樑角色」。他指出,港人到內地就業發展,內地優才高才到港,兩邊子女教育的需求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的會員辦學團體,都是傳統愛國辦學團體,包括培僑教育機構、香島教育機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育機構、香港福建商會教育基金、漢華教育機構、勞校教育機構,大都有着幾十年辦學經驗,對內地也相對熟悉。「我希望香港華夏教育機構能發揮好中間人的角色,了解家長的需求,提供有用的信息,推動兩地教育更深入、更有效的融合和發展。我們機構將繼續加強和香港教育當局、廣東省教育廳、各市教育局的溝通,促進大灣區教育的融合和發展。」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詹華軍秘書長也作了分享。他說,這次大灣區之行,發現原來香港基礎教育的品牌,在內地也獲得了高度的認同,非常值得我們自豪。深圳培僑和南沙民心學校開校時間不長,卻都一位難求,這是對香港基礎教育發展成就的肯定。此次參訪的幾間學校,都是力求將香港、內地兩地教育優勢積極結合的嘗試,其成功值得借鏡和推廣。詹秘書長同時指出,從深圳培僑、南沙民心學校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大灣區建設速度的震撼,也應該從中感受到濃濃的危機感。不進則退,香港教育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不能睡在以往的榮譽簿上,而是應該把握機遇,加快發展。        

隨着各方的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在交通、經濟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融合已漸見成果,教育方面也在不斷加強。越來越多高質素的港人子弟學校在灣區啟動,解決了港人回內地就業對孩子教育的最大憂慮。教育的融合,給予了雙方更多互相了解、學習的機會。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最終受惠的必是兩地更多的莘莘學子。

(作者為香港華夏教育機構高級項目統籌主任)

2024-02-08

貴州團團長  曾鈺成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在202312月底訪問貴州,看到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濃縮版」。我們這一輩,自小就聽說貴州是中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黔驢技窮」的故事,收錄在我們小學的教科書裡,令我們對貴州的印象,就是「偏僻」和「落後」。

 

交流團訪貴陽市教育局

不再是「人無三分銀」

然而,在過去短短十年裡,貴州完全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我們今天看到的貴州,是世界一流建橋築路技術的中國示範區,公路和鐵路網絡已覆蓋全省,克服了「地無三里平」對人流和物流的障礙;基建成就推動經濟高速發展,加上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全省近千萬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結束了「人無三分銀」的日子。

至於貴州的天氣,我們在旅途中沒遇到雨天,看不到壞天氣對貴州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但我們知道,座落群山中的世界第一的五百米口徑天文望遠鏡(「天眼」),在惡劣天氣下也如常運作,因為先進科技可以驅除冰雹和其他可能造成破壞或干擾的天文現象,「天無三日晴」不足為患。

後發優勢助貴州崛起

過去的落後,反而成為貴州今天高速發展的有利因素。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未發展的地區,未受經濟活動污染的環境,成為高科技建設的基地。上面提及的「天眼」選址在貴州,一個重要原因是落點周圍人煙稀少,不怕受到居民在生活中發出的電子訊息所干擾。

        我們也參觀了位於貴陽高新開發區的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知道中國的大數據中心雲集在貴州,使貴州成為「中國數谷」,這體現了國家的「東數西算」戰略佈局:科技企業大量集中在人口眾多、地價高昂的東部;為滿足這些企業龐大的數據存儲和運算需求,必須有大量的土地和空間來安置裝備,大量的電力來支援運作。而未發展的土地和成本低廉的電力正是貴州擁有的資源,所以內地最知名的科技企業華為和騰訊,以及台灣的富士康、美國的蘋果等,都將數據中心建在貴州,國家三大電信商中國移動、電信和聯通的超大數據中心,也設在貴州。

貴州的發展,是「後發優勢」的極佳例證。後發之所以成為優勢,是因為國家在創科、基建、環保、治理等各方面日新月異的進步,為落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優越的條件,令發展的規劃更完善,發展的模式更先進。

這次貴州之旅,跟近年每一次到內地參觀訪問一樣,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到處都看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驕人成就,到處都感受到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積極奮進的精神;置身這樣的國度,能不精神振奮?身為當代的中國人,能不倍感自豪?

2024-02-08

貴州團副團長   招祥麒

西曆耶誕之日,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組團赴貴州考察交流,一行廿九人,由曾鈺成會長率團。七日六夜之旅,行程蒙貴州教育廳、貴陽教育局安排,其參訪考察,所到之處,見饒豐,聞饒多。余等隨行,興感所至,記之以詩,得古近體十四首。遂都為一集,以饗有意赴黔而未克成行者。

癸卯歲冬至後三日隨團赴貴州考察交流高鐵途中作

久聞黔驢戒

今我西南行

所見山仍惡

所見地不平

穿山鐵道捷

千里半日程

柳子生現世

著論益崢嶸

窮者不在技

志窮乃可驚

少壯宜努力

白首獻明誠

 

交流考察團抵貴陽獲貴州教育廳設宴接風敬賦二首

其一

衝寒車抵貴陽東

雨霽初晴夕照紅

宴設高樓招過客

苗家歌舞助興隆

其二

高山流水酒初嘗

逸興湍飛繞滿堂

篝火憑虛星月夜

笙歌伴舞暫清狂

 

參訪貴陽觀山湖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十年辛苦不尋常

求變求新費畫量

學貫中西方遠大

足球欣許少年郎

 

參訪貴陽教育局聽貴州發展

筑港交流疫後頻

科研建設近年新

山川地貌何由敵

 欣有奇才獻苦辛 

參訪貴陽達德學校二首

其一

依依夕照映山城

院落沉沉自有聲

南八睢陽同一恨

千秋忠義貫英名

其二

達德有三智仁勇

健行不異日月星

先賢開學培忠烈

長使西南樹典型

 

貴州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王慧主席宴請華夏教育機構同人賦謝

冬暖華堂鬧

主人禮尚隆

健談黔貴事

欣說十年功

車駕越山嶺

過橋穿雲中

通流貨殖廣

經濟一脈通

科研大數據

天眼接無窮

脫貧賴教育

小康指日逢

佳餚欣在口

餐勝滿心衷

席無茅台酒

茶水情亦濃

賦詩以為謝

明日隔山重

 

詠甲秀樓用王陽明南庵次韻二首之一韻

西南千里莫思家

夜色斑斕月正斜

浮玉鰲礬稱甲秀(註一)

臨風繡閣映流霞

遊人豈悟龍場(註二)

勝景寧知黔貴涯

細讀翰林(註三)聯百感

也堪吟唱浪淘沙(註四)

 

註一:甲秀樓座落於南明河鰲磯石之浮玉橋上,為貴陽市標誌性建築物,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清代以「鰲礬浮玉」為貴陽八景之一。

註二:王陽明因得罪劉瑾,謫貶貴州龍場,其《南庵次韻二首》之一云:「隔水漁樵亦幾家,緣岡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漸覺形骸逃物外,未妨遊樂在天涯。頻來不用勞僧榻,已借汀鷗一席沙。」陽明被貶期間,寫下《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南庵次韻二首》在甲秀樓均有刻石。

註三:今甲秀樓留有清進士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上聯寫四方景物,下聯寫貴州歷史。劉為貴州人,生於貴陽龍泉巷「翰林第」。

註四:《浪淘沙》為唐代教坊曲。李煜所作詞云:「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參觀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中心

智慧生成入化機

網羅變易盡精微

天涯小角神仙地

指點人間一袖揮

 

再遊黃果樹大瀑布

四十年來第二遭

銀河重見樂陶陶

飛流直下奔何處

夜在人間夢裡逃



參觀遵義會議會址聽講解

萬里長征萬里心

破難壯烈振於今

前途轉折思量後

到此興懷舉目深

 

遊茅台鎮詠茅台酒

太白放夜郎

遇赦而回恨矣哉

夜郎有酒誠甘美

漢武嘗後一聲雷

今我暢遊茅台鎮

群山合聚中為開

臨流赤水清且美

望空佳氣即為財

住宿蜚聲茅台店

嗅聞品鑑飲茅台

一杯未飲香徹鼻

兩杯直下通腸胃

三杯頓覺體盈輕

四杯興酣駿神思

勸君進酒杯莫停

南北上下意縱橫

如鵬勃然摶扶搖

四顧茫茫頗寂寥

呼良朋

對美酒

今夜月圓天下共

小鎮年年歌大有

 

參觀貴州平塘縣超級天眼

舉目星羅布

太空何其玄

宓犧觀天成八卦

遠取諸物近諸身

容成作曆記天時

春耕冬藏以授人

屈原一百七十問

遂古初開究其真

舉世科研日進步

平塘天眼邁群倫

選址十年天然凼

三山圍繞遠塵紛

結伴飇車差半日

登高下望見所聞

如碗如窩如球半

外奪化工內乾坤

遊人指點訝雄奇

不枉遠來心為欣

未知天外有天天外客

幾時問訊結為鄰

斜照有情光回路

且揮詩筆禮前賢

logo